人物介绍
讨论他的作品
图集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任美锷
- 类别:科技
- 类型:明星
- 标签: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 南京大学教授
- 时间:1913 年10月7日-2008年11月04日
- 出生地:浙江宁波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浙江宁波
-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
- 职业: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 南京大学教授
- 地区:中国
- 人气:246
详细介绍
1913年(民国二年)9月8日,任美锷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商人家庭,其父开设席庄,经营宁波特产的草席。他鼓励子女发奋求知,弘扬祖业,任美锷阅读张其昀编著的《高中本国地理》,书中论述了中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从此他开始对地理学发生兴趣。
1930年(民国十九年),任美锷毕业于浙江省第四中学,考入中央大学地理学系,并在胡焕庸、张其昀等的支持鼓励下,与同窗李旭旦合译了法国人文地理学家布吕纳的《人地学原理》英文版,对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后,任美锷到资源委员会任研究实习员。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报考第四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以总分第一被录取,由李四光教授推荐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系学习,师从贝利教授深造地貌学,兼修地质学,以《英国Clyde河流域地貌发育》的学位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应竺可桢邀请回国,回国时适值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到贵州遵义任职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翌年晋升教授。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以后,在重庆北碚应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兼史地系主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地理学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兼任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1956年,任美锷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为了实现科学规划的目标,他积极投身于中国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深入西双版纳热带丛林,总结橡胶种植的经验,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条件,提出橡胶种植北限可达北纬25°、海拔上限可达900—1000米的结论,为建立热带作物种植基地提供科学论据。
1965年,参加华南某军港的整治工作,在中国首次应用潮汐汊道理论,解决了海港整治问题。
1972年底,竺可桢最后一次会见任美锷时,深有感慨地说:“至今还没有一本篇幅适当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问世,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任美锷主持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就是在这个启示下,在讲授的《中国自然地理》原稿基础上改写的。
1974年,应邀赴大庆油田做系统的沉积相学术讲演,并应用沉积相理论,解决了油田提出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1979-1984年,领导江苏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对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过程做了较深入研究。
1984年以后,主要从事黄河三角洲研究,对该区海港建设及区域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9年,国家下达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任美锷又负起新的重任,担任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在历时5年的大规模考察调查工作中,他因患视网膜破裂症先后三次手术治疗,仍然坚持领导考察工作,多次亲临苏北沿海调查,率先完成国家任务,并拟定了《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法规》,使江苏成为全国首先公布这方面法规的沿海省份。
1996年起,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咨询项目“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11月4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