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举报
推荐理由: 郝兰田,京剧老旦演员,与老生大王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同为清朝同治、道光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
推荐理由: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
推荐理由: 梅巧玲(1842~1882),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他是四代京剧梨园世家的创始人,梅兰芳大师的祖父。代表作品《百花赠剑》。
推荐理由: 刘赶三(1816年-1894年),清末京剧丑行演员。名保山,字韵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传神,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剧情自编唱词唱腔,改变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状况。他不仅擅演《连升店》《请医》《法门寺》《十八扯》《拾黄金》 等老戏,尤其对一些"丑婆"戏演得最拿手,如《探亲家》的乡下妈妈,演来冠绝一时。
推荐理由: 余紫云(1855年8月19日-1910年),京剧青衣演员。诞辰: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逝世:宣统二年(农历庚戌)年病故,享年56岁。名金梁,谱名科荣,又名培寿,字砚芬(艳芬),号砚芳,小名昭儿;行五;湖北罗田人。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余紫云喜好古玩。
推荐理由: 程长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推荐理由: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小生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推荐理由: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丑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推荐理由: 卢胜奎(1822~1889)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江西人(一说安徽人)。绰号“卢台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除演戏之外,最擅长编戏,许多京剧剧本均出于他手。代表作品有《胭脂虎》。
推荐理由: 朱莲芬(1837年1月17日-1884年),昆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同光十三绝”之一。祖籍江苏元和,出生于1837年1月17日,逝世于1884年。享年47岁。
推荐理由: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推荐理由: 时小福,出生于1846年10月28日,逝世于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推荐理由: 杨月楼(1844~1890),名久昌,谱名久先,以字行。京剧武生演员。怀宁县石牌镇杨家墩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