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讨论她的作品
图集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丁玲
- 中文别名:蒋炜;丁冰之;彬芷;从喧
- 类别:文化
- 类型:作家
- 标签:作家 社会活动家
- 时间: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 出生地:湖南省临澧县佘市镇高丰村
- 民族:汉族
- 毕业院校: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 职业:作家 社会活动家
- 地区:中国
- 人气:5409
详细介绍
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民国八年(1919年),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底),处女作《梦珂》发表于《小说月报》。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丁玲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民国廿十年(1931年),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民国廿一年(1932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廿二年(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
民国廿五年(1936年)9月,丁玲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民国廿九年(1940年)十月十九日,延安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同日,丁玲、舒群、萧军发起成立延安文艺月会。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文艺月会的会刊《文艺月报》创刊,丁玲、萧军、舒群轮流主编,共17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终刊。
在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2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12年,期间创作了《杜晚香》。“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