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讨论他的作品
图集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邓嗣禹
- 英文名称:Ssu-Yu Teng
- 中文别名:持宇
- 类别:文化
- 类型:明星
- 标签:历史学家 汉学家 文献目录学家 语言学家
- 时间:1905年7月25日-1988年4月5日
- 出生地:湖南省常宁市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湖南省常宁市
-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
- 职业:历史学家 汉学家 文献目录学家 语言学家
- 地区:中国湖南省常宁市
- 人气:319
详细介绍
邓嗣禹,字持宇,190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黄洞乡,父亲杰卿公是县内童生,母亲吴太夫人生有一男四女,邓嗣禹排行第三。
五岁起,在私塾学校,他就开始学习《诗经》、《尚书》、《论语》、《唐诗》等。因为他的名字出自于《洪范》,父亲和族长一再对老师要求,要注重对《洪范》的学习。五岁的时候,就能背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黄洞乡远近闻名的才子。
1921年,16岁的邓嗣禹与欧阳红玉结婚。
1923年,18岁的邓嗣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市衡清官立中学堂。
1926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读两年预科。是年,与同乡彭廷珪一起参加“三一八”纪念活动。
1928年 ,读完预科,正式进入燕京大学一年级学习。
1929年,与同乡们一起为彭廷珪等烈士们悼念,呼吁各方并为他们立碑,积极参加“三一八”烈士纪念会,并为彭廷珪提写碑文。
1931年,写成“周公史说演变考 ”,发表在《女师大学术季刊》,2卷2期,1-35页(1931年)
同年4月,在《北平晨报——学园》(1931年4月1日)发表“儒家之社会政策”一文,该文经译成日文后,刊登在日本学术刊物:《支那问题》,11期(1931年),110-115页。
1932年,当选燕大历史学会主席,同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论文以中国历来考试制度为重心。以该学士论文为基础,结合“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论文,写成《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1936年由国民政府考试院出版,成为一部学术经典名著。从1936年-2011年间,先后在海内外再版过七次以上,成为中外研究科举制度的学者必须引用的书籍,畅销全球70多年不衰。
同年,师从洪业、顾颉刚,继续攻读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33年,与张维华共同负责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并兼研究与出版股负责人。
6月19日,邓嗣禹与冯家昇、顾廷龙、张维华、翁独健等12人,获得下年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1934年,任《史学年报》主编,仍与张维华共同负责燕京大学历史学会,继续负责研究与出版股工作。
是年,编纂《太平广记篇目及引得 》(北平: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该书影印本,于1966年在台北出版,第三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精装本),1990年12月。同年又发表论文及书评文章三篇:
7月,发表书评文章:《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载《图书评论》,2卷11期(1934年7月)35-36页。本文是对托玛斯•弗朗西斯•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一书的评论。
8月,发表“唐代矿物产地表”,载《禹贡》,1卷11期(1934年8月),22-29页。
9月,发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载《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9月),275- 284页。
1935年,2月20日,邀请顾颉刚为《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作序言。
6月15日,下午二时,参加燕大历史系硕士毕业答辩会。论文题目为:“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研究 ”。当日一同答辩的人员还有王育伊(上午八时)、翁独健(上午九时三十分许)、李子魁(上午十一时)、李延增(下午五时)。参加答辩的导师有:顾颉刚、洪业、邓文如、许地山、张亮丞、赵紫宸、徐叔希、马季明。
7月6日,顾颉刚修改邓嗣禹的“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研究”硕士论文。
是年,毕业于燕大历史学系史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留校担任燕大历史学系讲师。
同年,获司徒雷登研究奖助金,并与美国博晨光教授一同开始翻译《颜氏家训》 。
继续担任《史学年报》主编,并发表下列5种论著:
是年,出版《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 》(北平,1935年)。本书之影印本题名:《中国类书目录初稿》(台北1970年)。
6月,发表“跋学海君道部”,载《图书季刊》,2卷2期(1935年6月),95-100页。
7月,发表“行省的意义与演变”,载《禹贡》,3卷10期(1935年7月),7-10页。
9月,发表“城隍考”,载《史学年报》,2卷2期(1935年9月),249-246页。
12月,发表“城隍史略”,载[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64期(1935年12月13日),第9版。
1936年,继续担任上年度各种职务,再获司徒雷登研究奖助金。
另担任燕大历史学会稿件审查委员会委员。委员中如顾颉刚、邓之诚,洪煨莲等都是当时知名学者。洪煨莲先后来生在美国麻省、英国剑桥,继续开展学术研究。
是年,与美国著名汉学家毕乃得(Knight Biggerstaff)合著并出版:《中国参考著作叙录》(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1936年) , 1950年、1969年、1971年由哈佛大学多次再版。1972年韩文版出版。费正清评价此书为:“一部不朽的近代著作”。
是年,出版《中国考试制度史》(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1936年),由陈大齐、顾颉刚、邓之诚三人作序言,增刊本由台北学生书局于1956年、1967年出版;1982年出版第四版;第五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六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七版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
4月,发表“河间献王生卒年代考及其中国文化之关系”,载《新民月刊》,2卷2期(1936年4月),55-87页,也登载于《学海书院季刊》,2卷2期(1936年),58-91页。
12月,发表“明大诰与明之初政治社会 ”,载《燕京学报》,20期(1936年12月),455-483页,又见,朱元璋,《明朝开国文献》,第一册序言(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
1937年,继续获司徒雷登研究奖助金,仍任燕大历史学系讲师。
4月,发表“杜甫诗中之宗教”,载《逸经》,28期(1937年4月),231页-215页。
7月7日,日本军阀发动侵略,抗战开始。应同学房兆楹之邀请,辞燕大之教职,前往美国华府,参加由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恒慕义(Arthur W.Hummrel)博士所编:《清代名人传记》(Eminent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的工作,任助理编纂,负责太平天国时期33位人物传记。其中,有三位人物:徐广縉、怡良、穆彰阿为与费正清合著。
当时因战争关系,对外交通中断,邓嗣禹先生绕道东北、韩国至日本搭船,沿途备受日本军阀留难,并目睹东北同胞遭日军凌虐之苦,一切经过,在他写的《去国记》(详下1963年著作)。凡此都加深先生以学术报国之心,40多年来,从未称怠。
1938年,获哈佛燕京学社第二批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 Fairbank)。
1939年,再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
1月,虽课业繁重,仍和导师费正清合作发表:《清代公文传递》“O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g Documents”,载《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1(1939),12-46
1940年,继续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
1月,又与费正清合作发表:《清代公文的方式与应用》“On the Types and Uses Of Ch’ing Documents,”载《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1(1940)1-71.
1941年,又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
2月,再次与费正清合作发表:《清代的朝贡体系 》“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载《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6.2(1941),135-246.
8月,因研究生课程告一段落,应芝加哥大学之聘,任讲师之职。
1942年 37岁
荣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学位。毕业论文:《张喜与南京条约 》(Chang Hsi and the Treaty of Nanking),以鸦片战争现状,南京条约签订为讨论中心,修改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见下1944年著作),费正清为其作序言。
1943年 38岁
升任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除身兼上述三职外,并授课四门:中国近代史、中国目录学、中国史学方法和现代中文。
本年所发表之论著如下:
4月,发表《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的影响》“Chinese Influence on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载《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4(1943年),267-312.本文后被收入《Studies of GovernmentalInstit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JohnL.Bishop著,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8年),195-242.本文后经王汉中译成中文单行本在台湾出版(见下1953年);黄明欢等再次翻译成中文,在上海出版(见下1988年)。该论文现已成为西方汉学界的经典论文,至今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
8月,发表书评“中国汉朝前期的奴隶制”,载《远东季刊》第2卷,第3期,1943年8月。这是对马丁•韦勃(Martin Wilbur)《亚洲的人类学者》一书的评论。
与顾立雅合著出版:《中文报刊归纳法》Newspaper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芝加哥大学出版出版,1943年)。
与顾立雅合著出版:《 中文报刊归纳法翻译与选择练习册》Translationsof Text Selections and Exercises in 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芝加哥大学出版出版,1943年)。
1944年 39岁
继任上年各项职务,暑期中,任Mills Collegeoakland,California (加州大学麦尔斯分校)中国学园主任。
博士论文经过修改之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喜与南京条约,1842》Chang Hsi and the Treaty of Nanking,1842(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44 )。
恒慕义主编《清代名人传略》第二卷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ed.by A.W.Hummel ,(Washington,D,C.,Library of Congress,1943—1944,2 vols)出版,邓嗣禹在1937-1938年期间,任助理编纂时所写的33人传记,如:陈玉成、胡林翼、洪秀全、李秀成、李秀成、沈葆桢、曾国藩等传记都收入其中。
4月初,以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院院长的名义,邀请胡适到芝大讲课十余日。
4月16日,胡适致函邓嗣禹表示感谢。
7月初,邓嗣禹及夫人、杨联升等人,同时到加州大学麦尔斯(Mills)分校讲学。
7月6日,邓嗣禹致信胡适,除介绍暑期到加州大学麦尔斯(Mills)分校教学情况之外,着重向胡适讨教写作英文《中国通史》体例,及其注意点。信函主要内容如下(该信后被收录在《胡适来往书信选集》下册第507页,续号:1343)。
1945年 40岁
继续担任前二年中的所述各项职务。
5月,发表对王迟晨(Wang chi-chen)所著《传统中国人的阅读材料》、《现代中国人的阅读材料》两本书的书评,载《远东季刊》第4卷第3期,1945年5月。
9月26日,胡适在接到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后不久,再次致信邓嗣禹,邀请他随同回北大历史系任教。
1946年 41岁
8月,应胡适邀请回到中国,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近代史、西洋史名著选读两门课。学生有:漆侠、田庆、罗荣渠、赵思训、周昭贤等。
应燕京大学邀请,以北京大学教授身份,在北平华文学校作“芝加哥大学对汉学之研究”讲座。
12月,发表“美国研究汉学之现状”,载《天津益世报,史地周刊》18期,1946年12月4日。
二篇专论:“从周朝的灭亡到唐朝的兴起”、“中国考试制度与西方”作为第4章和第30章内容,收入麦克尼尔(H.F.MacNair)主编的《中国》一书。该书共有34章。( China,ed.by HarleyMacNai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6). “From the Fall of Chou to the Fall of T’ang (221B.C-A.D.906)” inch.4.”“china’s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West”in ch.30)。该书于1957年被翻译成日文版本。
1947年 42岁
2月,与哈佛大学助理教授杨联升通信:谈及北大的优(气象大、自由)劣(学生不用功,爱捣乱),希望秋天再回到美国。在信中还提到北大图书馆虽然四壁琳琅,但西文参考书还不够多。
再次应燕京大学邀请,作关于太平天国史方面的讲座。
本年度发表各种论文、短评、散文等13篇:
2月,发表“西沙群岛的主权问题与重要性”,连载于《天津民国日报》,2月7-8日。
3月,发表“中国学术世界化”,载[天津]《大公报》(1947年3月17号),第3版。
4月,发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的军纪问题”,载[天津]《大公报、文史周刊》25期(1947年4月11日),第2版。本文后收入包遵彭、李定一、吴相湘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辑(台北,正中书局,1956年),第3册,第240-244页。
4月,发表新书评介:“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载《世界日报》(1947年4月19日),第7版。
4月,发表“由美国局势看整个世界”,载《世界日报》(1947年4月20日),专论。
4月,发表“订立南京条约时之要价还价”,载《天津益世报,史地周刊》,39期(1947年4月29日)。
5月,发表“美国陆军特训班给予吾人学习西语的教训”,载《东方杂志》34卷8期(1947年5月),37-41页。
5月,发表“日本的将来--有复兴希望”,载《现代知识》,1卷1期,(1947年5月),507-509页。
6月,发表“什么是中国社会真正的病根――不在政治制度与主义的问题而在贪污自私的劣根性”,载《世界日报》(1947年6月29日),专论。
8月,发表“谁说中国人没有自由?”,载《观察》,2卷19期(1947年8月),26-27页。
9月,发表 “悼远东史权威麦克尼亚”,载《建国知识月刊》,1期(1947年9月),56-57页。
9月,发表“日本教育一瞥”,载《独立评论》,1期(1947年9月23日),139-141页。
10月,发表“美国房东太太的面孔”,载《世纪评论》,14期(1947年10月),14-18页。
秋天,回芝加哥大学,任中国历史语言学助理教授。
是年,《 交际汉语及语法注解》(《Conversational Chinese withGrammatical Notes》)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947年。该书由哈佛大学杨联升作序言,在美国流行很广,第11版已于1980年发行。
1948年 43岁
继续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史学史,及目录学。
当时东方系的中文课程由顾立雅、柯睿格(Edward A.Kracke,Jr.1908-1976年)、邓嗣禹三位教授主讲,每人除担任语文课外,另有其它专题讲授课程。汉语课程从文言开始,采用顾立雅自编的《归纳法中文读本》(Literary Chinese by Inductive Method),包括中国传统启蒙的《孝经》、《论语》和《孟子》三册。学生读完这三册,不仅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也可掌握汉字单词约三千,再阅读其它古籍,就没有太大的困难。再有访问教授董作宾,曾开设中国考古学、金文及古文学等课程。
东方系的三位教授各有分工,顾立雅担任第一年汉语、古代史和思想史外,柯睿格(Kracke)担任第二年中文、中古史和政治制度等课程。他专攻宋史,著有《宋初文官制度》(1953年)、《宋代职官衔名英译》(1957年)等书,也是国际宋史研究计划的创始人。邓嗣禹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目录学、中国史学方法和现代中文,他将自著的《报刊中文》和《中文会话》作为课本。1949年邓嗣禹应邀去哈佛大学任教之后,他所讲授的课程由钱存训接任。
是年,美国亚洲研究会成立,《清代名人传略》主编恒慕义被选为第一任主席,费正清为副主席。邓嗣禹作为唯一的亚洲学者,被选为理事,兼研究会秘书,任期三年。
1949年 44岁
秋天,回母校哈佛大学,聘任期三年,教中国史一年。
是年,发表长篇论文:“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last Fifty Years”,Far Eastern Quarterly,8.2(February 1949),131—156).该论文后被收录在多种论文集中。
邓嗣禹在这篇论文的开篇中指出:“中国历史编纂学有一个辉煌的过去。不论就质量还是数量而言,只有现代欧洲历史编纂学堪相媲美。而在其他古老的国度,如印度就远为逊色了。其他民族或许可以为他们的哲学、科学和艺术成就自豪,但就历史编纂学而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具有中国这样悠久而值得称道的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1987年第4期在转载这篇论文时,增加编者按:“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邓嗣禹先生的《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与周予同先生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1941年)及齐思和先生的《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1949年)一起被归列为研治20世纪史学史、学术史的基本文献,素为海内外学人所敬重”。
1950年 45岁
5月,发表对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的书评,载《远东季刊》第9卷,第3期,1950年5月号。
秋季,印弟安纳大学韦尔斯(Herman B Wells)校长向时任哈佛大学讲师邓嗣禹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帮助印大创建东亚研究体系,并任副教授。主讲中国史,日本史及远东史。
来到印大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东亚系开设了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的课程,同时计划筹建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和图书馆的东亚部。
是年,出版《太平天国史新论》(NewLight on the Taiping Rebellion),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0年),1966年翻印本问世。
1951年 46岁
2月,发表对伯尔尼哈瑞•卡瑞果仁(Bernhard Karlgren)所著《汉语:杂文和它的自然与历史属性》一书的书评。
12月,参加在芝加哥召开的“亚洲历史学会(AHA)年会”,并发表《欧美中国史中的基督教僭忘》的论文。
1953年 48岁
为印大设立了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并培养出了能够讲授中文和日文的老师。学校除东亚文学系和历史之外,在人类学、艺术、政府公共管理系也相继开设了有关亚洲问题的课程。
是年,费正清创立美国亚洲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时,受费正清之聘,任执行董事,为期三年。
原著《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的影响》获美国哲学研究社(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研究奖。该书1953年在台湾,经王汉中译成中文单行本:《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196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单行本;198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出版中文版单行本,李明欢译。
11月,发表对简欧•巴拉迪(Joseph W. Ballantine)所著《福摩萨(台湾):美国外交政策问题》一书的书评。载《远东季刊》第13卷,1期,1953年11月。
1954年 49岁
与费正清合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一书出版(《China’sResponse to the West》,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4年),并获得美国社会科学评议会研究奖。自出版后,该书几乎成为各校所开中国近代史课程必备之书,自1963年,及1965年起,有两种软封面版本问世,1971年加拿大版本出版,第5版于1980年出版。该书在美国流行了三十多年来。
与费正清合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应:研究指南》一书出版(《Research Guide for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4年) ,1979年再版。
4月中旬,赴纽约,参加美国历史学会远东分会年会。
8月初,赴英国伦敦大学,查阅太平天国的外交史料。
8月底,赴美国康桥,参加世界东方历史学会会议。
10月,发表对波西(C.R.Boxer)所著:《十六世纪的中国南方》一书的书评,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0卷,第1期,1954年10月。
11月,修改、充实《捻军及其游击战》一书;发表对《捻军:1898年的游击战》一书的评论,载《远东季刊》第14卷,第1期,1954年11月。此书由中国历史协会春歌等人汇编。
1955年 50岁
哈佛大学设立东亚研究中心时,任执行委员会委员。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设立的执行委员会,是费正清中心重要的权力机构。执行委员会成员由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地区最具权威的中国学家和东亚地区研究专家组成,他们是费正清中心的学术骨干和核心成员。主要成员还有孔飞力、柯文、杜维明等十余人。哈佛有这样的传统,他们的学者,除本校的教授外,还建立有研究合伙人(Research associate),这些人可能不属于本校教授,但可以是中心的核心成员。
5月,发表对昌商实(Chiang Siang-tseh)所著《捻军游击战》一书的书评,载《远东季刊》第14卷第3期,P412-13,1955年5月号。
5月,发表对玛锐亚•岩(Maria Yan)等人所著《伞形花园:在红色中国学生生活的图景》一书的书评,载《远东季刊》第61卷第3期,P413,1955年5月号。
10月,发表对博纳尼尔•史密斯(D.Bonner-Smith)等人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的书评,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1卷第1期,1955年度10月号。
1956年 51岁
是年,获傅尔布莱特法案(Fulbright-Hays Act)教研及交换基金资助,至日本研究一年,并至台湾访问。
翻译、出版李剑农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依据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本译成英文后,由其诗人学生Jeremy Ingalls 加以润色。书名:《The PoliticalHistory of China ,1840-1928》(Princeton,New Jersey,Nostrand,1956),1956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64年,本书印度新德里版问世,软封面版。1967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再版,前后共计发行5200册,其数量之多,在美国同类著作中实属少见。
费正清对于该书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实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12月,发表论文:“司马迁与希罗多德(Herodotus)之比较”,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8期(1956年12期),445-443,又见Herodotus and Ssu-ma Ch’ien:TwoFathers of History”East and West, NS 12.4 ( December1961),233-240,
12月4日,抵达香港、泰国、新加坡、西贡及东南亚等地考察。与女儿邓同兰在香港会见。
1957年 52岁
1月,结束日本一年访问,完成学术研究,返回印弟安纳大学任教。
6月,发表论文:《西方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偏见》“The Predisposition of Westerners in Treating Chinese History andCivilization, ” The Historian (Phi Alpha Theta),19.3(June 1957),307-327.
秋天,升任印弟安纳大学历史系正教授。
11月,发表论文:《现代中国历史的公文记载》“Documentary Collection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7.1 (November 1957),76—80.
1958年 53岁
1月,在美国印第安那州自建住房。
4月,发表对威廉姆•斯科纳尔(G.William Sknner)所著《在泰国的中国人协会:一种历史分析》一书的评论,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3卷,第3期,1958年4月号。
9月,发表论文:《中国起义与革命的政治转变》“A Political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Rebellions and Revolutions,”TisingHua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NS 1.3 (September 1958),91-119.
11月28-29日,赴芝加哥大学,参加由顾立雅教授主办的:“中国文明与图书教育”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哈佛大学费正清、华盛顿大学梅谷等二十余位美国著名汉学家。会后由顾立雅出版了此次会议专题论文集。
是年,印大的东亚研究中心、东亚图书馆相继成立,邓嗣禹出任第一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是由学校各系涉及亚洲问题的部门联合组建。当年,在时任亚洲研究协会理事邓嗣禹的领导下,创办了美国亚洲研究委员会的分支机构——研究、调查委员会,邓嗣禹任该学会主席。
1959年 54岁
1月,发表对威廉姆•斯科纳尔(G.WilliamSknner)所著《在泰国的中国人联盟的领导力》一书的评论,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4卷,第2期,1959年1月号。
是年,获美国学术社团评议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研究辅助费,为期一年。
7月,发表对怀特•威兰(Walter F.Valla)所著《在罗马三世统制下的泰国,1824-1851》一书的评论,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4卷,第2期,1959年1月号。
10月,发表文章:“台湾与中国的关联”,载《纽约时报》1959年10月14日(“Formosa’s Link to China”New York Times ,October14,1959).
11月11-13日,他以“亚洲研究与州立大学”为主题,召开了由他负责主持,印地安那大学主办,为期3天的学术年会。美国各大学负责亚洲研究中心的领导人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分享成功的经验。会后在邓嗣禹的主持下,将与会代表在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汇编成《亚洲研究与州立大学》一书,并由印地安那大学于1960年出版。该书当年在美国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提倡亚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后来中译本由冼丽环翻译,书名为:《美国对亚洲研究的启蒙》。
11月,作为创始人之一,筹备召开美国亚洲研究会学术年会。
1960年 55岁
是年,应邀为《大英百科全书》,1960年版,写专论两篇:《太平天国 》、《捻军游击战 》
(“The Taiping Rebellion”及“The Nien Movement”).
在1939年,1940年,及1941年,在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与费正清合作发表三篇论文,汇编成书:《清代管理:三种研究》,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Ch’ing Administration: Three Studie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60).
8月,接受大会邀请,与费正清共同赴前苏联,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东方学者代表大会”,并宣读论文一篇。此次会议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举办,共有全世界20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后参观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城市。
10月,发表对皮特•福利明(Peter Fleming)所著《北京的围城》一书的书评,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6卷,第1期,1960年10月号。
11月,发表对意麦尔•苏(Immanuel C.Y.Hsu)所著《进入中国自然家庭的入场券:外交阶层,1858-1880》一书的书评,载《亚洲研究期刊》,第20卷,第1期,1960年11月号。
是年,出版《亚洲研究与国际大学》一书(《Asian Studies and State University》,印地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
1961年 56岁
是年,印大历史系开始讲授日本历史的课程。为了加强东亚研究体系教授的阵容,韦尔斯校长又邀请了著名的中国学者柳无忌到学校讲授中国文学。
夏天,赴母校哈佛大学,为访问研究讲师,发表下列数种著作:
(1) 《捻军及其游击战,1851-1868》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Warfare ,1851-1868(Pairs,Mouton,1961),1984年再版。
(2) 《日本学者对于日本及远东的研究:传略及著述》Japanese Studies on Japan and the Far East:A Short Bibliographicaland Biographical Introduction 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
(3) 参与《柯立尔百科全书》(1961-6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总论部分,及9位人物传记的编写工作,其中包括:太平天国、乾隆皇帝、李鸿章、孙中山等Contributions of 9 essays, “The Republic ofChina , The Taiping Rebellion,1851-1864,”“ Ch’ien-LungEmperor(1935-1795),”“Li Huang-chang, The-EmpressDowagar Tz’u-his,”Sun Yat-Sen, and so on to 《Corlier Encyclopedia》(1961-1962 edition).
(4) 11publication listed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Guide to HistoricalLiterature (1961edition).
是年,为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一书撰写前言。
1962年 57岁
是年,在印大韦尔斯校长的多方努力下,学校获得了福特基金会23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发展中国、日本、韩国语言的课程,并持续了10年。这样,在1962年东亚语言和文学系在印大正式诞生了。东亚系的建立是包括邓嗣禹、韦尔斯和其他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
夏天,应邀赴明尼苏达大学教暑期课程。
是年,出版《太平天国历史学》(《Historiograph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Second edition in 1972。该书被列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专著系列丛书,第14部,由费正清撰写前言;第2版于1972年出版。
5月,发表对费维恺等人(AlbertFeuerwerker and S.Cheng)所著《中国近代史论著选目》一书的书评。载《亚洲研究杂志》第21卷,第3期,1962年5月号。
1963年 58岁
秋天,因第二次休假之便,赴华盛顿美利坚大学(AmericanUniversity)执教一年。
是年,发表论文:“孙中山先生与中国的秘密集社”(“Dr.Sun Yat-sen and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Studies on Asian, 4(1963).81-99).
10月,发表“去国记:七七战起自平津绕道日本赴美日记,”载《传记文学》,3卷4期(1963年10月),28-31页;3卷5期(1963年11月),35-38页,及4卷1期(1964年1月),43-47页。
1964年 59岁
秋天,由美利坚大学回印地安纳大学,与费正清共同发表论文:《中国的外交传统》“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Diplomacy ”inComparative World Politics,ed. by Joel Laru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1964).
发表论文:“海内外会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载吴相湘主编,《中国现代史丛刊》,第5期(台北,文星书店,1964),1-22页。
1965年 60岁
出版著作:《高级交际汉语》(《Advanced Conversational Chinese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该书到1980年已出版第8版。
发表论文:“劝世良言与太平天国革命之关系”,载吴相湘编《中国史学丛书,第14本:劝世良言》(台北,学生书局)1-24页。
1966年 61岁
荣任印弟安纳大学讲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直至1976年退休。
1967年 62岁
参与编写:“赵恒踢”,载《 中国名人传记词典》“Chao Heng-ti”in 《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China 》,ed. By Howard L.Boorman et al.(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4 vols.).
9月,发表论文:“ 明太祖的建设性与毁灭性工作”(Ming Tai-tsus Destrucitive and Constructive Work, 《Chinese Culture》,8.3(September1967),14-38.
1968年 63岁
翻译、出版译著:《颜氏家训》(《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 (Leiden ,E.J.Brill,1968)).并为该书作序言。
11月,发表论文:“王夫之的历史观及其历史著述”(WangFu-Chih’s Views on History and Historical Writing, Journal of AsianStudies,28.1 (November 1968).111-123.
发表论文:“捻军游击战的新观点以及对满族王朝覆灭的影响”,载《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三卷。
发表论文:“对查理•约翰(Chalmers Johnson)所著《中国共产主义领导及对群众的影响》一书的评论”,载何炳棣、诌党所著《中国的传统和共产主义政治体制》一书。A Comment on Chalmers Johnson’s Communist Leadership and Mass Response:The Yenan Period and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Campaign Period in China inCrisis,ed.by Ping-ti Ho and Tang Tsou(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3 vols, ),”vol.1,pp.437-447.
1969年 64岁
秋天,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为期一年。
1970年 65岁
夏天,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期满,返回印弟安纳大学。
是年,获美国学术社团评议会,(American Councilof Learned Socie-ties)研究奖助费。
8月,发表论文:“太平天国宰相洪仁玕和他的现代化计划”,“Hung Jen-kan ,Prime Minister of the TaipingKingdom and His Modernization Plans ,”《College Journal》,8(1970-1971),87-95.
9月,发表论文:“太平天国的兴亡与美国之关系”,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卷1期(1970年9月),1-11页。
1971年 66岁
出版专著:《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Western Pow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1).第2版,由美国艺文出版社出版,1978年
1972年 67岁
2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月,作为由周恩来总理邀请的第一批美国汉学研究学者,费正清、邓嗣禹等一行六人,回到中国开展为期二个月的参观、讲学、探亲等到活动,并接受了周恩来总理、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的亲切接见。在此期间,邓嗣禹陪同费正清等人到北京、西安、延安、武汉、广州等地进行一系列学术交流和参观活动。
1973年 68岁
4月,发表论文:“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教育”(“Education in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Review Indiana University,15.3 (Spying 1973),20-30.
发表论文:“太平天国之兴亡与美国的关系”“The Rise and Fall of the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pers of the CIC Far EasternLanguage Institute (Ann Arbor,Michigan,1973),vol.4 pp.157-169.
发表论文:“中国考试制度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关系”,载《中国通史集论》,台湾华世出版社出版,1980年9月再版。
1974年 69岁
发表论文:“南中国海诸岛屿的主权问题”,载《明报月刊》,9卷5期(1974),174-182.
10月,邀请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蒋蠡来印大,以《中国诗画同源及原理》为题,举办公开演讲会。
1976年 71岁
4月,印弟安纳大学历史系特为邓嗣禹先生设退休盛宴。坐在首席桌上除邓嗣禹夫妇之外,有校长芮安、老校长威尔斯,以及预先要讲话的几位系主任和教授,还有特邀的台湾作家齐邦媛女士。系主任罗郁正致欢迎辞,并介绍远方来宾情况;校长芮安宣读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的贺信。信上说:“他刚到哈佛大学从事汉学研究时,邓教授给他的种种指引,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中国学者”。
6月,正式退休。赴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大学,收集资料,为撰写中国秘密集社的书籍做准备。
是年,为表彰邓嗣禹对国际汉学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美国联邦政府卫生、教育及福利部(Department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在1976年,为他本人颁发了国家人文科学研究奖。这是美国政府对人文科学家所颁发的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大奖。他的著作在西方,以及在台湾地区都十分畅销。
这一年,又发表文章三篇:
“陈桥”(1180-1166),载《宋代名人传记》Cheng Ch’iao(1108-1166), Sung Biographies,ed.by Herbert Franke(Wiesbaden,Germany,Steiner,1976).
“朱元璋”,载《明代名人传记词典》,“Chu Yuan-chang”in Min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ed.by L.Carrington Goodrich and Chaoying Fang,(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76,2 vols.)vol.I.PP.381-392.
“对十年挑战的介绍”,载《1920年的中国》一书。“An Introduction: A Decade of Challenge” in China in the 1920’s,ed.by F.Gilbert Chan and Thomas H.Etzold,(New York, NewView Points.1976),1—14.
1977年 72岁
是年,印大编辑、出版了三卷本的《印地安那大学史》,详细记录了二战后大学扩建的全面情况。书中有一章是专门描写该大学对区域研究进展内容。作者着重强调了邓嗣禹教授加入学校的重要性和对印大的杰出贡献。在这本书中,邓嗣禹在印大推动汉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在学术贡献上的贡献的业绩,已经成为该大学历史的一部分。
11月,发表论文:“中国法制体系下家庭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Familyin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2.2(Novermber1977),121-155.
1978年 73岁
年初,再次到上海、北京、台湾等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术活动,与相关大学教授商讨历史材料,为写作、出版书籍做准备工作。
3月,发表论文“东瀛观光善本汉籍鳞爪”,Chinese Librarians Association Newsletter,4.1(March 1978),2-10.
12月,发表论文“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之研究叙言”,载《陶希圣先生八秩荣论文集》(1979年12月)。
1979年 74年
写作、出版英文版:《一位海外历史学家对中国的评论:1972年的第一次旅行、1978年的第二次旅行》一书(《China Revisited by an Overseas Chinese Historian:The First Trip,1972,TheSecond Trip,1978》,Washington,DC: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Association of ResearchLibraries,1979 )
发表论文:“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之研究叙言”,载《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
12月,发表论文:“唐代三省之沿革变选考”,载《清华学报》,新12卷,1-2期,P61-72
1980年 75岁
邓嗣禹的两位学生黄培、陶晋生编辑并出版了《邓嗣禹先生学术论文选集》(台湾台北:食货月刊出版社,1980年)
发表论文:“万历武功缘叙论”,载瞿九思著《足本万历武功缘》,第5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年
为艾千子著:《天傭子集》做序言,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年
1981年 76岁
写作、出版英文版:《中国的异议与犯罪:秘密集社、民众起义、农民暴动书目》一书(《Protestand Crime in China: A Bibliography of Secret Associations,Popular Uprisings,PeasantRebellions》,New York:Garland,1981)
发表论文:“对中国秘密社会的介绍性研究”,载《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P1147-1181,台北,1981年
发表译文:陶成章“中国秘密派别和社会的演变”,载《翻译》一书,第15卷,P81-102,1981年(TheEvolution of Chinas Secret Sects and Societies,ByTao Cheng- chang,《Renditions》,15:81-102,1981)
8月23-28日,赴台湾,参加中国历史学会会议,并发表论文:“蔡元培的革命活动”,载《中国历史学会论文集》,P16,1981。
1982年 77岁
4月,赴芝加哥,参加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亚洲历史学会。中国代表团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长胡绳为团长,赵复三、李泽厚、李宗一、章开沅等涉及辛亥革命方面研究的国内著名学者参加;
5月,与匹兹堡大学王伊同教授一同,接待由国内来访的同学,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洪门”三大弟子一起参加了洪业先生向匹兹堡大学捐赠遗书的仪式。
1984年
发表论文:“古代中国思维模式中的正统观念与异端”,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卷,第3分册,P1147-1181,1984年。
《捻军及其游击战,1851-1868年》一书1961年首次出版。经过修改补充后,1984年再版。该书同年被翻译成法文,并在法国出版。
1985年
10月13-18日,中国史学会和福建省社联在福州,联合举办了“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学术讨论会”。受全国政协的邀请,邓嗣禹回国参加学术会议 。
1986年
常宁县黄洞乡的邓氏后嗣们经常给邓嗣禹写信联系,邓嗣禹则有求必应,关心和帮助家乡的亲人,并将国内落实侨务政策,退赔邓家的房屋,自己又另加部分现金共计20万,分批寄于家乡,建造小学,取名为“遗德小学”。邓嗣禹的女儿邓同兰代表他到常宁县黄洞乡参加了捐赠仪式。
1987年
发表“太平天国史研究之过去、现在与前瞻”载《太平天国学刊》,第5期,1987年。
12月,为邓之诚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两篇,载《邓之诚先生学术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 与周一良、王钟汉合著《邓之诚评传》;
2、 “试析唐太宗与武则天的领袖才能”。
1988年
4月5日,因车祸在印地安那州布鲁明顿市逝世。在他逝世之后,印地安那大学为他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4月8日,在邓嗣禹去世后的第三天,费正清为他特地撰写了一篇讣告,后发表在《美国亚洲研究期刊》(1988年第8期)上。在文章的开头,费正清评价邓嗣禹为美国亚洲研究会的创始人;文中记叙了邓嗣禹与其他汉学研究先驱者:如费正清、毕乃德、顾立雅合作编写、发表著作过程,以及对美国汉学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说他的专著、论文、和编纂的中文目录索引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费正清在讣告的结尾部分,还着重称赞:“邓嗣禹是一位乐观、谦虚、勤勉不懈的“儒家”,同时也一位对他有帮助的老师和有教养的绅士”。
4月20日,东亚语言文学系举办了一次纪念会议;
5月6日,历史系也举办了一次同样的会议。除了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和学生之外,印大前校长赫尔曼•威尔斯也特地参加了会议。六名历史系教授和一名东亚语言系教授先后在会上发言,他们回顾了邓嗣禹教授的学术成就、生活轶事、交往经历等多方面内容。
他的学生黄培代表他众多弟子,在会上以“追思邓嗣禹教授”为题,做了约1万余字的长篇发言。文中除介绍他的导师的学术成就、生评事迹之外,还着重回顾了邓教授多年以来如何在诸多方面,从细微之处培养他的学术素养的感人事例,该文章后来发表在《传记文学》第53卷第1期上(1988年)。
邓嗣禹的生前好友,美国匹兹堡大学王伊同教授则以“邓嗣禹先生学术”为题做了发言。他在文中回顾了邓嗣禹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毕乃德、顾立雅在著作方面合作的成就;与学友周一良、翁独健、吴世昌等人的交往经历和生活轶事,高度赞扬了邓嗣禹对美国汉学界的贡献,强调:“是以40、50年代,治东亚文史,鲜不知君名”。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燕京学报》新四期上。
由于在邓嗣禹生前,印大东亚图书馆就有他单独的书库,占地面积为半层楼的规模。在他逝世后,印大为纪念他对学校的杰出贡献,特别制作了一幅带有邓嗣禹头像的铜制纪念版匾,悬挂在书库的墙面上。
印大同时也在全校范围内,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建立了邓嗣禹基金,主要用于扩充东亚邓嗣禹书库的藏书量,他的杰出成就将永远被印大所铭记。美国汉学界对邓嗣禹也表示了敬重之情,出资并于1982年出版了他个人的回忆录。
1990年4月,当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在芝加哥市举办第42届年会时,其分支机构——二十世纪北美中国历史分会为纪念邓嗣禹逝世二周年,特别举办了一次以主题为“现代中国:改革、创新与革命”的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代表大多数为邓嗣禹的朋友和学生。在研讨会后,黄培教授专门为这次会议编辑了研讨会论文集。美国《中国历史研究》杂志将此次会议的论文集以特卷的形式,于1992年出版了纪念专集。
注:本年表为20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考试制度史》附录,由邓嗣禹外孙彭靖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