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讨论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中共党员,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主要作品有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他的作品

图集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 冯至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冯至
  • 中文别名:冯承植;君培
  • 类别:文化
  • 类型:作家
  • 标签:文学家 诗人 翻译家 教育家
  • 时间: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
  • 出生地:河北涿州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河北涿州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职业:文学家 诗人 翻译家 教育家
  • 地区:中国河北涿州
  • 人气:687
展开

详细介绍

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于河北涿州。

1916年,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

1919年,与同学创办《青年》杂志。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3年,本科入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绿衣人》等23首诗在《创造季刊》发表;翻译海涅诗章《归乡集》第九首刊发于《民国日报·文艺旬刊》。

1924年,翻译歌德《箜篌引》《迷娘》刊发于《文艺刊》;翻译海涅《抒情插曲》第二首刊发于《文艺刊》,第六、十、十二、二十三首在《文艺旬刊》刊出;另选译海涅《归乡集》第四、七首刊发于《文艺旬刊》;翻译歌德谣曲《魔王》刊发于于《文艺旬刊》。

1925年,创作作品《记克莱斯特的死》刊发于《沉钟》;另翻译荷尔德林《给运命女神》刊发于《沉钟》。

1926年,翻译《Petofi Sandor》刊发于《沉钟》;翻译歌德谣曲《掘宝者》刊发于《沉钟》;翻译莱瑙《芦苇之歌》刊发于《沉钟》。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学;4月诗集《昨日之歌》由北新书局出版;翻译E.T.A.霍夫曼《亚瑟王厅堂》及论述文《谈 E.T.A.霍夫曼》刊发于《沉钟》。

1928年,任教于北京孔德学校,另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3月,翻译海涅《哈尔次山游记》由北新书局出版;翻译列德尔诗《生命的秋天》《我的爱人》刊发于《新中华报·副刊》。

1929年,翻译阿维尔斯《十四行诗》刊发于《华北日报·副刊》;翻译德国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的地震》刊发于《华北日报·副刊》;翻译洛伊托德诗章《秋》刊发于《华北日报·副刊》;8月,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

1930年,翻译戴默尔诗《仰视》《宫殿》刊发于《朔风》;5月,与废名合办文艺周刊《骆驼草》出版;9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深造,主修文学,兼学哲学、艺术史。

1931年8月,转学至柏林大学;翻译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刊发于《华北日报·副刊》。

1932年,翻译里尔克散文《论“山水”》,诗章《豹》,并刊发于月《沉钟》;摘译里尔克小说《马尔特·劳利茨·布里格随笔》刊发于《沉钟》。

1933年1月,翻译《克尔凯郭尔语录》刊发于《沉钟》;4月,重返海德堡大学。

1934年,翻译《画家凡诃与弟书》刊发于《沉钟》;摘译里尔克长篇小说《马尔特·劳利茨·布里格随笔》刊发于《沉钟》。

1935年6月,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9月,回到北平,任北平中德学会中方常务干事,另出版《中德文化丛书》。

1936年,翻译荷尔德林《命运之歌》刊发于《大公报·文艺》;翻译西伦佩《芬兰的冬天》刊发于《大公报·文艺》;7月,任同济大学教授。

1937年,翻译《尼采诗抄》五首刊发于《文学》;翻译歌德《玛利浴场哀歌》刊发于《新诗》,《尼采诗抄五首》刊发于《译文》;9月,随同济大学内迁至浙江金华,后继续向江西撤退。

1938年,译作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作为《中德文化从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9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谈读尼采》刊发于《今日评论》,《〈萨拉图斯特拉〉的文体》刊发于《今日评论》。

1940年,与姚可崑合作继续翻译歌德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1941年4月,译注俾德曼《歌德年谱》,以“年谱”为纲阅读《歌德全集》及《歌德书信日记选》等对“年谱”加以注释,分九期刊发于《图书月刊》。

1942年2月,开始翻译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论文《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刊发于《战国策》;5月,《十四行集》由桂林明日社出版。

1943年,翻译歌德诗章《哀弗立昂》刊发于《文阵新辑》,《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译本序言刊发于《自由论坛》,论文《〈浮士德〉里的魔》刊发于《学术季刊》,《工作而等待》刊发于《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9月,散文集《山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出版;12月,翻译里尔克诗十二首刊发于《文聚》。

1944年,翻译霍夫曼斯塔尔《德国的小说》刊发于《新文学》,翻译格奥尔格诗章《给死者》刊发于《中央日报》,翻译德国马克斯·本塞《批评与论战》刊发于《自由论坛》。

1945年,《尼采对于未来的推测》刊发于《自由论坛》,翻译《尼采诗七首》刊发于《文聚》,《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刊发于《中央日报》,《关于罗曼·罗兰(1866-1944)》刊发于《中央日报》。

1946年7月,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1947年,翻译《歌德格言短诗》二十首,刊发于《益世报·文学周刊》,翻译尼采诗章《在敌人中间—根据一句吉卜赛人的谚语写成》刊发于《大公报·文艺》,论文《歌德的晚年》刊发于《今日评论》。

1947年6月—1948年11月,《杜甫传》先后刊发于《文学杂志》。 

1949年7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另当选为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

1950年,访问苏联及东欧各国。

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8年,当选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1980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展开